陜西燃氣集團以“精神扶貧”助推“精準扶貧”,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堅定脫貧攻堅信心,激發脫貧內生動力,匯聚發展活力,營造了勤勞致富、光榮脫貧的氛圍。
精準扶貧 題盡其義
“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這句話寫入了十九大報告,這是中國共產黨向世人所做的宣言,更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從革命老區到民族地區,從黃土高原到偏遠邊陲,脫貧攻堅在中華大地持續展開。陜西燃氣集團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展現了國有企業的擔當。
4年來,陜西燃氣集團在韓家鹼村實施“因地制宜”、“一戶一策”扶貧方式,著力開發光伏發電、肉牛養殖、粉條加工等三大支柱產業,發展綠色扶貧經濟;設立醫療救助基金,不斷提高兜底保障水平;開展技能培訓,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資助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終止貧困代際傳遞。
從物質扶貧到精神扶貧,從基礎設施到產業發展,陜西燃氣集團把扶貧的神圣責任扛在肩上,用實實在在的成效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只有解決貧困才能實現全面小康,才能保證一個也不掉隊,只有做到“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才能讓祖祖輩輩耕耘在黃土地上的陜北人民“斷掉窮根”富裕起來,走出一條奔向小康的“新長征路”。
以心換心 情能動情
2015年7月,宜張平作為陜西燃氣集團選派的村第一書記,帶著囑托,背著行囊來到韓家鹼村,此時,距離他第一次離開這片貧瘠的黃土地,已經有17年。
宜張平是地地道道的陜北人,回到陜北,坐到窯洞的炕上,所有關于貧窮與饑餓的記憶清晰地在腦海里復活。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解決這方土地的貧困,需要的不僅僅是源源不斷的經濟支持,更加重要的是扶志和扶智。
他用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村里的每一戶人家,和貧困戶在干活的時候聊天、放牛的時候聊天、納涼的時候聊天。漸漸地,村民對他的稱呼變了,叫他張平,村民家里最顯眼的位置,放著扶貧干部“四支隊伍”通訊錄,他已經是村里的一份子了。
宜張平指著微信里的一個朋友說:“這是惠芳芳,惠富成的女子,現在在深圳工作,經常和我聯系,跟我交流工作和生活上的事情,性格很開朗,三年前可不是這樣。”
當年村里有三個孩子由于學費湊不齊,上不了大學,惠芳芳是其中的一個。宜張平跟孩子們進行了真誠的溝通,但是自始至終,惠芳芳都表達了棄學的想法。她覺得,就算靠著幫扶艱難讀完大學,也找不到工作,還得回到這里,那還不如趁早就在家里待著,跟祖祖輩輩在這生活的女人一樣,生兒育女、下地干活,如果再能找個有本事的男人,就外出打工。宜張平反反復復地找她談話,像朋友一樣開導她,像老師一樣教育她,像親人一樣鼓勵她。最終,她回到校園完成了學業?,F在,只要經過惠富成的窯洞,老兩口就要把他拉進去坐坐,哪怕喝口水,拉拉話,他們都高興。
說起這些,宜張平開心地笑著。他說:“經過這四年的幫扶,韓家鹼村的變化太大啦,有了規范的村委會,有了愛心超市、有了公共浴室、衛生所,村民手里有了余錢,最重要的是大家有了精氣神,干勁足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在這里,第一書記宜張平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要求。
精神扶貧,喚起自強不息的力量
陜北的冬天,在寒冷中似乎一切都靜止了。河面上結著一層薄冰,土黃色的山峁上為數不多的褐色的矮樹,像一個個驚嘆號錯落地站立著,沒有風,刺骨的寒冷把人縮到了衣服里。
見到惠建寧的時候,他正在碼玉米秸稈,用紅磚砌起來的方形池子,裝滿了玉米,旁邊的樹杈上也掛滿了一層一層的玉米,在土黃色的天地里,這一垛一垛金燦燦的玉米格外好看。
惠建寧身體羸弱,左腿有殘疾,不能負重,也不能耕種,妻子賀彩芹輕微智力障礙。他們結婚多年,一直沒有孩子。在農村,沒有子嗣是一件天大的事情,這件事情,同樣困擾著惠建寧,一度讓他絕望。
第一書記宜張平來到韓家鹼村以后,對惠建寧家的貧困狀況做了全面了解,他知道,這一家除了要物質幫困,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貧。
他帶著惠建寧夫妻去清澗縣的醫院咨詢醫生,檢查身體,鼓勵惠建寧要放下壓力。在賀彩芹懷孕后,他和另一名扶貧干部又一次一次帶著她做定期產檢。孩子終于如愿來到了這個盼望著他的家,盡管早產兩個月,但身體健康,這讓惠建寧喜極而泣。他給孩子取名惠子賀,“賀”字除了從母姓外,還有可喜可賀的意思,因為這個孩在他44歲的時候才出生。
如今,孩子已經一歲了,在炕上咯咯笑著爬來爬去,紅撲撲肉嘟嘟的小臉透著小男孩的健康和頑皮,爸爸和媽媽在炕的兩邊伸著手,防止他掉下來,孩子鬧騰得愈發歡,兩口子也是笑個不停。
惠建寧說:“燃氣集團給我了牛,已經連續三年生了小牛,一個小牛賣5000元左右,這就是一筆穩定的收入。宜張平書記帶著我們看病,還開解我們,帶著我妻子去縣里做產檢,從來沒有缺過,我們真是不知道怎么說感謝的話,我們雖然身體殘疾,但是心里明白,是黨的好政策給了我們一家人生活的希望,我現在感覺特別幸福,特別滿足,有了孩子和牛,生活就有了盼頭。”
離開惠建寧家的時候,他們抱著孩子送到門口,拴在柱子上的黃牛,靜靜地站著,嘴里不斷噴出白氣,幾只白色的母雞,低頭啄食地上散落的玉米。腳下的黃土路連著公路,精神脫貧才是扶貧的最終打開方式。
陜北是范仲淹寫下“塞下秋來風景異”的地方,自古以來與貧瘠和荒涼相伴,如今,貧窮落后的帽子即將摘下,窯洞上升起的陣陣炊煙孕育著生機和希望。
(黨委宣傳部 馬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