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陜西遭遇了近年來罕見的低溫暴雪冰凍天氣,日用氣量大幅上漲,多條管線處于飽和狀態,奮戰在冬運一線的人員、設備均經歷了一場嚴峻考驗。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制造”的設備在此次冬運保供中表現突出,守護著天然氣長輸管道的安全運行。
壓縮機一直被視為能源動脈的心臟。這個冬供季,安邊和志丹壓氣站,國產“心臟”健康、強勁跳動,將清潔、高效的天然氣通過一條條“國產化鋼鐵巨龍”源源不斷地輸向千家萬戶。故障率和非計劃停機次數均比其他站的進口電驅機組低,性能穩定。靖西三線已實現X70鋼管的國產化,天然氣長輸管道已經從早期小管徑、低壓力的單條管線發展到了現階段的大管徑、高壓力、高度自動化的供氣網絡,形成了規模龐大的供氣系統。隨著中國鋼管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管道材料和關鍵技術裝備的國產化取得了許多成果。線路截斷閥由全進口到2012年開始小范圍技改項目試驗,再到2013年新線路建設全部采購成套國產線路截斷閥,至今為止,已全部使用“中國制造”的線路截斷閥。近年來,國產化球閥在靖西三線、眉隴線、漢安線與中貴聯絡線等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在天然氣長輸管道材料和裝備國產化的征途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離全面實現國產化,引領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長一段路。而隨著天然氣管道及裝備國產化的不斷深入和推廣,必將帶動相關制造業的良性發展,推動企業自主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物資供應處 董姣)